??一枚“智能公章”,使權力在透明中運行;一組大數據,讓侵害群眾利益的“黑手”無所遁形;一個手機平臺,把民生資金賬本晾曬于陽光之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推進清廉河南建設”“深入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我省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積極探索創新,為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從源頭上加強對小微權力的監督制約,不斷增強群眾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的獲得感。
小公章關乎大民生
“村里這個‘蓋章機’真不賴,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等上一小會兒,章就蓋好了。”回想起前不久在村委會辦理養老簽章手續的順利經過,安陽縣崔家橋鎮李辛莊村村民榮秀一個勁兒地夸贊。
村民所說的“蓋章機”,是安陽市紀委監委在全市推廣使用的村級公章智能化管理平臺。該平臺將村級公章統一納入系統管理,村內事務或群眾辦事需要蓋章時,任意一名村干部通過手機APP發起申請,按照程序完成在線審批、拍照留存后,終端智能公章機即可加蓋公章。
在林州市姚村鎮南牛村村委會,一臺智能公章機前,幾名群眾正在辦理蓋章手續。“操作不難,一學就會。”公章管理員郭成莉現場演示,她先把人像照片、申請文件上傳到手機APP,沒多久,該村黨支部書記就在手機上審批通過。郭成莉再點擊機器上的“用印”,“咔嚓”一聲,印章彈出落在文件上,整個過程僅十幾分鐘。
“以前蓋個章就像打個仗。”林州市石板巖鎮大垴村村民王仔生坦言,“我們蓋章要先在村里簽批,再到鎮里蓋章,我家在山頂,要走十幾公里,要是碰上管章的人不在,算白跑一趟。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蓋章了,又省事又省心。”
“小公章背后是大民生。”安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智能公章”用前可控制、用中可監管、用后可追溯,從制度上杜絕了“人情章”“關系章”“空白章”的生存空間,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讓村級組織服務更貼心、運行更高效、權力更透明,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大數據管住“亂伸手”
杞縣五里河鎮史莊村的老田最近迷上了“查錢”,“這是村干部教我的,點開手機就知道全市低保金是咋發的”。
正說著,老田拿起手機熟練刷起來,點開“清風開封”微信公眾號里的“親清連線”,再點“惠民監督”,開封下轄所有鄉鎮、辦事處的低保金發多少、發給誰,一目了然。以前連自己享受多少民生補助都說不準,現在所有數據都在眼皮子底下,老田說:“我還要幫我的老伙計們盯著。”
像他一樣,如今一名普通開封市民就能用手機隨時隨地對民生資金項目和村級財務信息進行監督。
這得益于開封市紀委監委建設的“互聯網+監督”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該平臺下設“民生監督”等子平臺,聚焦民生問題、基層社會治理、優化營商環境等領域,前后臺密切配合,實現了精準監督、“靶向治療”。
在前臺,將民生資金發放數據向社會公開,使像老田一樣的基層群眾“足不出戶”即能“掌上監督”,有效解決了“末梢”精準監督的難題,確保民生資金項目在陽光下運行。
在后臺,建立完善比對模型,定期利用大數據“互斥”功能,精準發現疑似問題線索,揪出靠人力難以發現、隱藏在幕后的“黑手”,深挖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
“去年我們在大數據比對中發現,有一名領取低保金的人員,兒子是村干部。”開封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干部嚴冰冰介紹,“我們通過系統交辦該疑似問題線索,由當地紀委進行了核實。”
“發現隱蔽問題更準了、問題整改更早了、損失更小了、群眾更滿意了。”談起平臺發揮的作用,開封市紀檢監察干部用了4個“更”字。
“小平臺”制約“微權力”
“剛剛從微信公眾號上看到村里的賬目支出了,村干部花的每一筆錢都明明白白,哪些人享受了村里的惠民政策也都清清楚楚。”魯山縣張良鎮灣張村村民陳建偉在福建跑運輸,他通過手機平臺,查詢到了10月份的村務公開信息。
為提升群眾對基層“小微權力”監督的參與度,提升發現和糾治“四風”問題的精準性,平頂山市紀委監委以“市統籌、縣實施、逐步推進、標準統一、功能統一”為標準,開通了市縣鄉三級數據互通互聯的民生監督大數據平臺,讓外出務工村民能在千里之外對惠民資金進行即時監督,運用信息化手段跑出監督“加速度”。
點開平頂山市民生監督大數據平臺網站或微信平臺,可以看到有“資金查詢”“政策查詢”“項目查詢”“鄉村振興”“投訴舉報”五大模塊,能查詢涉及民生的各類資金項目,具體到人。如果發現與事實不符的內容,或遇到其他民生問題,可以一鍵式投訴舉報。
“俺村自來水中斷快半年了,在平臺上反映以后,不到一周就有人管了,現在水通了,水量還大了。”寶豐縣前營鄉小店頭村村民姜純杰頗為感慨。
“大數據加持、高科技賦能,最終還是為了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推動監督下沉落地,倒逼基層黨員干部提升清廉素質。”平頂山市紀委常委楊樹旺說。記者 王大慶 劉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