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河南扶溝縣,處處是繁忙景象。走進曹里鄉西吳村,巨型蔬菜棚一望無際,似白色的海洋,不少菜農在大棚里忙著采摘鮮菜供應市場。
“每個棚占地10畝左右,一年種植兩茬,凈收入20多萬元。”西吳村黨支部書記齊俊華說,村里探索出來的“大集群+小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模式,有效破解面積大收益小、有品質沒品牌等問題,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新模式提質增效
“新模式其實是總結經驗教訓得來的。”曹里鄉黨委副書記王三偉坦言,前幾年,一些企業、個人看到種菜掙錢,紛紛投資建設蔬菜產業園,片面追求擴大種植面積。結果,田間管理上不去,蔬菜品質差,銷售遇到很大難題。
作為傳統的“菜鄉”,扶溝通過總結幾十年蔬菜產業發展經驗,根據菜農意愿,確定蔬菜產業的新模式: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土地流轉,劃出蔬菜種植區,集中建造新型蔬菜棚,菜農負責承包管理各自的大棚。在村里或者種植園區成立合作社,采取統一供苗、供肥、技術培訓、管理、收購的“五統一”方式解決菜農種菜的后顧之憂。
西吳村脫貧戶齊兵衛是蔬菜產業發展的受益者。在政策引導下,他加入村里蔬菜合作社,2018年利用3萬元扶貧貸款,租種一個大棚,當年收入6萬多元。2019年,齊兵衛的收益翻了一番,實現穩定脫貧。
如今扶溝縣的蔬菜合作社有118家,蔬菜播種面積52萬畝,產值46.8億元。蔬菜產業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7%,帶動脫貧戶6100多戶。
“新模式既有利于新技術的集中推廣應用,實現規模效益,也有助于保證菜農穩定收益,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王三偉說。
步入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的育種大棚,100多個正在培育的韭菜品種,青翠欲滴。只見一種韭菜很特別,根莖有鋼筆管那么粗,葉子寬10多厘米。“這就是‘太空韭仙子’,是太空育種優選后培育出來的。”公司董事長劉順德說,每畝一茬能割一萬來斤,價格比普通韭菜貴好幾倍,一公斤種子賣到3800多元。
好品牌市場俏銷
“大貨車排著隊等在地頭拉貨,黃瓜不愁賣,咋不能多種一茬?”
“不歇茬曬曬地、通通風,長出來黃瓜品質差、不好吃。”柴崗鄉梅橋村黨支部書記梅根清經常這么回答菜農們的疑問。
產業剛起步時,梅根清帶著鄉親們種黃瓜。“菜下來,沒地方賣,只能買兩輛農用三輪車拉著黃瓜到信陽、鄭州地攤上售賣。”梅根清說,靠著質量好,“扶溝黃瓜”慢慢打響了品牌。每到收獲旺季,大貨車就在地頭排起長隊,客商點名要“扶溝黃瓜”。
為了進一步擦亮品牌,扶溝嚴格執行蔬菜生產準入制度,對全縣各蔬菜生產基地和規劃用地的土壤質量、地下水質量、地表水質量、空氣質量等逐項進行檢測,對達不到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的,不準其發展蔬菜生產;實行無公害蔬菜生產責任追溯制度,對施肥、用藥及生產過程實行安全監控,對達不到無公害標準的蔬菜,禁止上市銷售。
在汴崗鎮于營村“遍地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內,于成義難掩收獲的喜悅。老于曾經是貧困戶,靠著種植“天御紅”辣椒走上了致富路。“扶溝辣椒通過地理標志認證,俺們的‘天御紅’品牌響了,銷路不愁。”合作社負責人于海軍介紹,扶溝縣辣椒年產量達10萬噸,產值達15億元。
暢銷的不只是辣椒,現在扶溝縣有國家級無公害生產基地5個,省級無公害生產基地14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地13萬畝,擁有36個無公害蔬菜商標,越來越多的扶溝蔬菜擺上了城里超市貨架。